据媒体公开数据显示,截止2017年4月,我国重性精神病患者数量已超过1600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精神病发病率已占我国全部疾病发病率总数的20%,而全世界的平均水平为10%。同时,我国55.85%的严重精神患者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目前对精神病的治疗还无特效药物,往往需要长期服药来控制病情。然而价格较便宜的药往往副作用大,而且不但不能减轻症状,反而加重病情的风险。副作用小的药,特别是进口药,效果较好,但往往价格昂贵,不堪负担。虽然医保可以报销一部分药品,但涉及清神病类的药物,很多还不予报销,导致有的贫困或者受遗传影响长期服药的家庭,根本吃不起、负担不起。精神疾病的病人本身无任何收入来源,尤其是抑郁症,给家庭带来了是相当大的精神负担。因此,一个家庭只要有一个精神病患者,轻者子女需要常年负担,重者全家都将陷入困境,有的甚至被搞得倾家荡产,长期生活在恐惧和绝望之中。 重性精神病患者的管理是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之一。但由于财政投入的限制和帮扶救济机制的缺失,精神病患者收治面临三大难题:一是收治机构不足。定点精神病医疗机构对患者免费进行体检、发送药品和随访服务。但由于患者群体数量大,各地精神病定点收治机构收治一直处于饱和和高负荷运营状态。二是专业医师匮乏。我国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有不足3万多人。专业医生的数量不足、待遇不高,已经成为我国精神卫生心理健康工作面临的又一大难题。三是社会救助乏力。对于家庭无力监管而生活在精神病痛中的农村患者,县、镇二级财力、人力、精力均有限,从而造成监管护理难度大,精神病患者因监护不到位、无人送医,已成为农村安全稳定的一大隐患。 对此,我们强烈呼吁,一方面希望财政增加投入,利用残疾人事业保障金等特殊事业基金来改善严重精神病的收治环境,提高工作人员的待遇,保障精神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也希望相关地方政府能共同负起责任,通过明确职责分工、健全社会救济制度等形式,各司其职,共同做好精神病患者的管控、治疗工作。 1.健全国家医疗保障制度。
精神疾病不仅属慢性消耗型疾病,而且是社会不可低估的杀手,政府部门应该制定行之有效的公平公正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和加大对精神病治疗方面的投入,对有危害社会倾向的精神病人应该实施免费收治,从根源上解决精神病人因无钱医治,病情加重危害社会的问题。 2.建立部门联合救助机制。
要把精神病患者作为特殊的弱势群体,建立救助精神病人机制。残联、劳动、民政、卫生、公安等部门给予精神病人在各方面的优惠和支持,使他们看得起病、吃得起药,减轻精神压力和后顾之忧,创造一个有利他们就医、康复和回归社会的良好环境,增强精神病人家属对精神病人监护的信心,降低精神病人病情复发或者加重比例,充分体现政府的人文关怀。 3. 建立社会救助保障体制。完善医疗康复和社区康复相衔接的服务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源提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对精神病患者残疾证的办理应适当降低门槛,放宽救助面,而非用种种硬性条件将他们挡在社会保障之外。因为有的病人发作频率不高,状态好的时候看上去和正常人一样,但同样失去劳动能力,也需要得到应有的救助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