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区长约62公里的长江岸线,是宝贵的、不可多得的、不可再生的生态资源、经济资源、民生资源。改革开放以后, 市区长江岸线进行了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使得集聚和幅射生产要素的能力大为增强,岸线资源的含金量得到提高。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1、生态岸线未能形成民生亮点
沿江景观带缺少亲水岸线展示长廊设计,尚未形成作为沿江城市应有的靠江、亲江、透江的风格和特色。江与城的关系不密切,沿江还缺少商务、休闲、文化、娱乐等公共活动空间,公共设施用地、绿地与广场用地分别仅占总建设用地1.4%、6.27%。能够流传后代的资源不多,剩余优良岸线较少,可以集中开发的岸线更少。
2、经济岸线未能形成集约开发
沿江密布344家企业,但是一些企业与岸线关联度不强,直接相关的占30.27%,间接相关的占53.21%,无关的占16.5%。除中远川崎造船和华能南通电厂岸线利用集约度较高外, 其它较大企业岸线的利用集约度,低于省内其它城市同类企业。临港企业之间的关联度不高,产业集群度偏低。部分产业投入与产出率低于国家相关标准,一些产业与全市产业发展导向不切合。
3、岸线粗放利用与环境污染令人忧虑
港区、企业及居民住宅区交错分布, 油气品、液体化工码头的布局分散,不仅造成岸线资源无法集中连片开发,码头泊位利用率低,而且存在安全隐患。沿江自来水厂取水口的保护段过短,同时面临上游污水下泄、过往船舶污染及邻近企业污染等威胁,极易发生水源安全事故。滨江公园上游的狼山港务公司码头凌乱不堪,让难得的黄金码头黯然失色。
结合前期组织开展的相关调查研究,现提出相关建议:
1、留足岸线,着力打造生态文明绿色走廊
处理好市区长江岸线近期利益和长远需要的关系,不仅要创造一条产金出银的“黄金带”,而且要给子孙留下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以维护滨江自然生态环境为纽带,积极开发城市生活和生态景观岸线,高水平建设更多的江边步道、亲水平台等标志性亲水岸线,给广大市民提供骑车漫步、观赏江景的好去处。根据不同的区位条件和特色,开设更多的休闲、娱乐和文化区域,打造人、江、城相依相伴、和谐共生的人居环境。对具有重要景观价值的沿江风貌的岸线要妥善保护,并与旅游开发相结合,使之成为生态良好、风景优美的长江风光带。解决好岸线产业布局与取水口保护调整的问题,禁止影响饮用水源安全的项目使用岸线,确保饮用水源安全、永续利用。树立打造百年工程的观念,从长远的角度保留足够的城镇居民生活、景观旅游、水源保护、防洪排污、湿地生态保护等岸线,充分满足将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子孙预留出更多的发展空间,让他们用自己的才智创造出更美好的家园。
2、布优岸线,着力整合岸线经济发展资源
结合即将编制的“十三五”规划,对市区沿江开发规划进行修编,有效统一工业开发、城市化和生态建设,努力实现综合开发,做到工业园、生态园和滨江城镇生活区错落有致,相得益彰。鉴于现有企业拥有的岸线、土地或码头资源等存量资产十分宝贵,是今后岸线整合的重点,因此,企业改制需报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讨论,经批准后方可实施。沿江产业发展与港口岸线规划利用紧密衔接,将产品相同、或关联度大的产品相对集中于某个区域,做到项目成群、产业成链、要素成市。统筹协调沿江与沿海的岸线利用,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资源,下决心引导市区沿江一批企业向沿海转移,特别是对一些具备转移条件的行业,通过制定优惠心动的政策、提供舒心的服务,有效吸引其尽快搬迁。
3、做精岸线,着力建设产业升级创新地带
坚持科学开发、集约开发、高效利用的原则,努力使有限的岸线资源发挥最佳效益。抢抓国家建设长江经济带、省推动沿江转型发展及创建陆海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一系列历史性机遇,加快推动沿江产业的转型升级,努力形成新的品牌和竞争力。按照深水深用、浅水浅用和集中集聚集约的原则,提高工业用地和岸线使用的投资强度及产出效率,优先发展低消耗、高产出的产业,合理发展高耗能、高产出的产业,确保高效益开发。对岸线、土地或码头等资源使用效率连续两年低于同类项目平均水平50%的,应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采取易地搬迁、资产重组、有偿转让等多种方式进行整合优化。提升港口资源利用效率,强化结构调整、业态创新、市场开拓,提高港口发展综合效益。同时运用互联网思维研究港口经济发展和功能开发,尽快突破物流、信息智慧、综合服务等一批关键功能,增强对产业、城市、人口的承载力和整体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