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龙头角色,中心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经济实力越强,其整合区域生产体系、调节区域经济活动的势能就越高,辐射带动经济腹地的影响面和影响程度也就越广泛而深刻。“十一五”时期,由崇川、港闸、开发区、通州四个城区组成的南通中心城市经济发展形势喜人,经济总量突破千亿,财政收入实现翻番,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城市空间得到拓展,民生保障得以改善。2010年末,市区面积1521平方公里,为2005年的4.3倍;建成区面积125.21平方公里,为2005年的1.9倍。南通中心城市的发展成就有目共睹,但是若将其发展放到辐射带动全市经济发展的要求上衡量,置于省内同类城市辐射带动能力的坐标上评价,其经济发展差距较为明显。一是经济总量占全市的份额较低。2010年南通市区的GDP、一般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值和注册外资实际到账额占全市的份额在11市(剔除不可比的南京、宿迁)中的位次均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分别排在第7位、第7位、第6位、第9位、第8位和第10位。二是人均水平及单位土地产出水平不高。2010年南通市区的人均GDP、人均一般预算收入、每平方公里产出GDP和每平方公里产出一般预算收入在11市中(剔除不可比的南京、宿迁)的位次,除人均GDP排在第7位外,其余均排在第5位。不久前,我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南通“一中心三城市”的宏伟规划,要实现这一规划,加快我市中心城市建设迫在眉睫。我们要围绕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关于加快中心城市建设的要求,聚焦重点,奋力突破,大力提升中心城区竞争力,为建设“一中心三城市”多作贡献。为此提出5点建议。
第一、尽快扩大南通中心城市面积
目前南通中心城市空间承载力较弱。一是辖区面积偏小,人口密度偏大。南通中心城市面积(1521平方公里)在11市中仅排第7位,而人口密度(1495人/平方公里)却高居第3位,其中,崇川区的人口密度高居全省28个区之首。过高的人口密度将对城市的土地、交通、环境等形成较大压力。二是建成区面积偏小。南通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125.21平方公里)在11市中排在第5位,占市区面积的比重(8.2%)排在第6位。偏小的城市建成区面积将制约城市人口的合理分布及城市土地结构的优化。为此,要及时认真组织实施新一轮南通市城市建设规划,按照省委将南通定位为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的新要求,来规划南通中心城市,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努力把南通中心城市面积扩大至省内前4位。要按照建设“一中心三城市”的要求,新一轮中心城区建设要坚持规划先行,分步实施,以一流的视野建设一流的城市;坚持多元运作,发挥好政府、市场等各方面作用;坚持功能优先,通过产城融合、综合开发,提高城市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力;坚持错位发展,进一步形成不同区域的特色;坚持统筹协调,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同步发展文化、教育、体育、医疗等社会事业和商务服务业。进一步提升城区产业竞争力,努力建设新兴产业特色高地、服务业发展高地、人才集聚高地;进一步优化城区空间布局,按照市党代会推进“T型城市组团发展”和建设“1+5+8”中心城市发展框架的要求,突出规划引领,强化功能分区,完善交通架构;要进一步加强重点区域建设,按照“繁荣、整合、提升、扩容”的要求,集中力量抓好新城区、观音新城、五山地区、北翼新城、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等重点区域的建设和改造;要进一步突出难点问题攻坚,多措并举,千方百计化解好城市建设中遇到的动迁、用地、融资等难题。
第二、尽快实现4个城区一体化发展
四个城区之间条块分割较为明显,相互融合程度不高,形不成合力,规划建设各成体系,更多体现的是各个区的自我发展。比如,招商引资方面,出于对本身利益的追求,各区分别出台了鼓励招商引资、促进经济发展的激励政策,导致各区之间竞争过度。各区的经济发展资源难以超越行政区划达到科学配置和组合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心城市经济的发展。南通中心城市一体化发展的滞后,不仅反映了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性,更为关键的是与中心城市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重要性。随着市区规模的扩大,管理创新的紧迫性日益突出。一方面,须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进一步理清政府与市场、社会、企业的功能边界,使政府职能真正转到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另一方面,须尽快建立新型市区关系,形成“目标一致、规划互惠、利益协调、资源共享、功能互补”的中心城市发展新格局。要进一步强化市区联动配合,在组织领导、体制机制、管理模式、资源配置等各方面形成合力,高效率、快节奏推进中心城区建设。要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科学化水平,通过网格化、人性化、信息化“三化”并举,实现城市管理“精致、细腻、整洁、有序”的目标。要进一步搞好为民服务,把为老百姓服务作为城市建设的落脚点,加强住房保障,完善公共服务,打造宜居环境。
第三、进一步增加4个城区的活力
四个城区必须结合自身的微观区位、文化特色、独特资源等实施有效的发展战略。崇川区作为中心城区,应当利用高强度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创造持续不断的现金流。注重精品商场、品牌专卖店、跨国公司总部和国内外大型公司总部的集聚,形成现代服务业高地;产业方面在现有基础上,应侧重信息产业、软件产业、印刷等都市产业。值得注意的是中心城区宝贵的土地应留给商业和商务开发。港闸区、开发区、通州区作为近郊城区,其核心竞争力在于产业经济领域,要围绕各自确定的“十二五”规划中的产业发展目标,加快推进。观音山新城、港闸北翼新城等区域作为主城区的重要节点,是中心城市空间拓展的重要区域、中心城市副中心的重要组团、具有较强综合功能的城市新区和新一轮城市发展的重要增长点,要按照中心城市扩容的新要求,进一步深化研究功能定位,丰富完善城市功能,把这两个区域建设成为城市经济、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和高层次人才的集聚区,支撑城市新格局的形成;通州湾是市区最后一块宝地,也是市区唯一的出海口,要科学定位、谨慎谋划。
第四、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我市第三产业中,代表传统服务业的批零贸易和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7.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占比为10.2%,而代表现代服务业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加值占比仅为2.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仅为5.3%,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增加值占比仅为1.1%。当务之急是加快形成以生产性服务业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在保持以高端装备制造业为代表的重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确保服务业领先发展,通过服务业来整合集成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尤其要加快服务外包、物流、商务金融、创意营销为主体的生产性服务业,形成工业服务业互动并进的格局,从而确立市区先进制造业的高端优势。另一方面,须走要素整合之路。把旅游、商贸、文化等各类资源要素整合包装,以现代经营方式、信息技术和服务理念整合提升消费、旅游等传统服务业,从而形成集聚优势。
第五、进一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
南通中心城市目前的高学历、高技能人才较为缺乏。据2008年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资料显示,南通市区法人单位就业人员(568664人)中,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人员(5891人)占比1.0%,在11市中排第7位;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人员(60096人)占比10.6%,在11市中排第4位;具有大专学历的人员(95599人)占比16.8%,在11市中排第7位;具有高中学历的人员(181203人)占比31.9%,在11市中排第10位;具有初中及以下学历人员(225875人)占比39.7%,在11市中排第5位。同时,南通中心城市偏小的土地面积和过高的人口密度,将会带来诸如土地资源消耗过快、社会管理成本增加、环境压力加大等问题。要实施积极的人口调整措施,控制人口数量,优化人口结构,从整体上提高人口素质。从资本、产业、环境等集聚和优化的角度,寻求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合理变动和优化集聚,特别注重高端产业集聚高端人才,切实加大各类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尤其是创新型人才和领军型人才的集聚。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进一步弘扬“包容会通、敢为人先”的南通精神,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 (作者系民建南通市委常委、南通市经信委产业合作处处长) |